再生能源有哪些?跟綠電有區別嗎? 金融業如何促進再生能源利用
近年淨零低碳已是國際趨勢,相較使用化石燃料,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讓全球許多企業公開承諾100%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,而台灣企業也跟上國際腳步,加入使用綠色能源的行列。台灣政府也自105年起推動能源轉型政策,積極布局再生能源發展與穩定綠電供給,以達到淨零轉型、提升民眾生活品質。
再生能源有哪些? 5種常見再生能源一次看
太陽能發電運用太陽能輻射出的光和熱,透過技術轉化成電力。
- 光伏發電:主要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成電力,電池板通常安裝在陽光充足處,可直接供給電力或儲存能量。
- 熱能發電:太陽能熱發電和集熱式太陽能發電,分別利用太陽熱能,產生蒸汽或高溫帶動發電機產出電力,優點是低碳排、零空汙也不會有噪音。
風力發電利用風能驅動風力發電機(渦輪機)產生電力,風力發電廠由多組風力發電機組成,連接輸電系統產出電力,分為岸上風力發電與離岸風力發電。
- 岸上風力發電主要架設在陸地,所需的技術門檻較低,因此成本也較低,不過陸地上的空間發展有限,也可能影響景觀和生態。
- 離岸風力發電風向更穩定,也能減少對陸地生活的影響,且幾乎零碳排發電不會造成空污;但發電成本較高,且發電中的打樁聲造成的噪音汙染會影響海洋生物作息。
台灣至2023年底完成累計安裝283座風力機,累計設置量已達2.25GW,是世界上少數離岸風電突破2GW的國家。 圖/ 台電綠網 Green Net
指源自地表以下蘊含於土壤、岩石、蒸氣或溫泉的能源,是從地殼提取的天然熱能。而地熱發電的基本原理即利用源源不絕的地熱來加熱地下水,使其成為過熱蒸汽後,推動渦輪機旋轉產生電力。
台灣有豐富地熱資源,地熱能開發潛力大,透過技術有機會穩定綠電供給。 圖/ 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
生質能是由動物、植物、藻類、沼氣等有機物質,通過氣體收集、氣化、燃燒和消化作用等技術,或是其他有機廢棄物經處理轉換後使用的能源生質能透過恰當處理,不會排放溫室氣體,是對環境與氣候相當友善的再生能源。
生質能透過綠能技術將廢棄物轉換成電力,實現零浪費的循環利用。 圖/ 台電綠網 Green Net
水力發電利用自然的水循環系統,環保低碳排且不會造成汙染。和其他綠能相比,水力發電優勢在於能持續不間斷供應電力,不受日夜交替或天氣變化的影響。其中分為波浪能、潮汐能、海流能、海洋溫差能和鹽度梯度能。
- 波浪能/波浪發電:利用海面波浪的運動能量發電,全球分布廣、電力供給可預測性較高,唯須耐受極端海況的設備,導致成本較高。
- 潮汐能/潮汐發電:透過設立潮汐堰壩、潮流渦輪機,利用潮汐漲落產生的水位差發電,優點是高度具可預測性,能穩定輸出電力,不過堰壩等設立可能影響海洋生態。
- 海流能/海流發電:利用洋流的動能發電,技術上使用水下渦輪機較為穩定,且電力供給不會受天候影響,但技術難度高且維護成本也較高。
- 海洋溫差能/海洋溫度發電:利用海面與深海的溫度差發電,能夠24小時不間斷持續運作,適用於熱帶地區,但電力產出效率相對較低。
- 鹽度梯度能/鹽度梯度發電:利用淡水與海水混合時釋放的能量,運用壓力遲滯滲透原理產生電力,目前技術尚未成熟,但發展潛能龐大。
海洋能/海洋發電低碳排且循環利用水資源,能全天不間斷供給電力,不必擔心受天候影響。 圖/ 環境資訊中心 ( 國家海洋研究院 )
再生能源發電等於綠電/綠能嗎?兩者有何區別?
再生能源4大優點 為何政府要帶動能源轉型
低碳排的綠色能源能夠被永續循環利用,且多為大自然可即時使用之能源(如太陽能、風能等),較化石燃料能減緩溫室效應,改善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。且使用再生能源,能降低開採與利用化石燃料後排放的汙染物,達到環保目的。
綠色能源的誕生讓人類在電力的使用上,多了化石燃料以外的綠色低碳選擇,且減少對單一燃料的依賴。此外,因應多元地理特性,綠色再生能源技術開發變得多元,如沿海地區適合發展風力發電、熱帶地區適合太陽能發電等。
台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性高,持續發展綠色能源更能夠自主控制能源與電力供應,降低燃料價格波動的外部成本或是國際局勢變化的負面影響,達到穩定電力供給與價格的效果。
通過國際認證的綠色能源標準,能夠提升綠色產品在國際的認可,企業則有機會符合國際大廠低碳供應鏈需求,吸引國際再生能源投資與技術合作。同時樹立台灣永續發展與綠色技術先鋒的國家形象,提升國際聲譽與國際競爭力。
國家發展太陽能、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技術,能夠帶動綠色能源產業升級,並透過低碳技術發展與基礎設備安裝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;同時發展綠色金融,如綠色債券、ESG綠色投資項目,吸引外資流入,促進經濟與金融業創新。
台灣綠色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與挑戰總整理
- 風力發電表現最亮眼,在再生能源發電量與裝置容量都有巨大增長,以2023而言,因離岸風場陸續完成併網,風力發電量創下歷史新高。
- 太陽能發電持續穩健發展,在總裝置容量佔據再生能源發電的絕對主導地位,全台架設率近70%,太陽能發電亦佔再生能源發電總容量將近50%。
- 生質能發電較去年同期增長48.73%,主要能源以固態生質能為7成來源,氣態生質能則佔3成。近年沼氣發電技術漸嫻熟,綠能發電量預計可達500萬度,能夠供給1200個小家庭。
- 水力發電易受天候影響,若平均降雨量減少則發電量亦跟著下降,電力供給穩定度不高,就需仰賴其他綠色能源/再生能源輸出。
再生能源類型 | 2023年發電量(億度) | 佔總發電量百分比 | 相比2022年變化 |
---|---|---|---|
太陽光電 | 129.08 | 48.04% | 73.64% |
風力發電 | 62.38 | 23.22% | 48.73% |
慣常水力發電 | 39.63 | 14.75% | 20.90% |
廢棄物發電 | 34.99 | 13.02% | -32.09% |
生質能發電 | 2.38 | 0.89% | -6.20% |
地熱發電 | 0.23 | 0.09% | -7.40% |
綠色電力總計 | 268.71 | 100.00% | 12.50% |
再生能源類型 | 2023年裝置容量(MW) | 佔總容量百分比 | 相比2022年變化 |
---|---|---|---|
太陽光電 | 12,418 | 69.16% | 27.70% |
風力發電 | 2,678 | 14.91% | 69.38% |
慣常水力 | 2,104 | 11.72% | 0.27% |
廢棄物發電 | 666 | 3.71% | 5.47% |
生質能發電 | 83 | 0.46% | -9.76% |
地熱發電 | 7 | 0.04% | 33.77% |
裝置容量總計 | 17,956 | 100.00% | 27.06% |
2023年台灣發電結構, 圖/ 國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